史书中记载,对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出身辛者库的歧视性描述,多数出现在雍正朝修撰的史书之中。在历史长河中,唯有康熙帝曾提及胤禩生母的家族地位低微,他当时的表述是这样的:“其母亦微贱”,雍正年间编纂的《清圣祖实录》中也有所提及,内容与之前所述相仿。其关键在于,胤禩的母亲良妃,因其家族源自辛者库,而遭受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称谓。那么,这个良妃所属的辛者库在清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呢?而且,良妃在康熙年间能与后宫四大妃嫔齐名,地位显然不低,为何在后世却遭到了如此轻蔑的态度?
并非所有来自辛者库的人都是低贱的出身,良妃的家族非但不是低贱之族,更是爱新觉罗氏的远亲。
康熙帝的良妃,姓卫,看似姓卫,实则她乃正宗的满族人。她的姓氏“卫”不过是清朝入关后为了汉化而采用的。良妃所属的家族在满洲时的姓氏是“觉尔察氏”。而她的父亲,阿布鼐,曾担任辛者库正五品文官内管领一职。
辛者库,作为八旗制度中的一个奴隶机构,主要由包衣奴才、犯罪者及其亲属构成。它分为外辛者库与内辛者库两部分,前者隶属于下五旗,负责为亲王、郡王、贝勒等王公贵族提供奴隶服务;而后者则直接受宫廷管辖,专为宫廷提供奴隶服务。因此,辛者库的成员大多是从事宫廷粗重杂活的奴隶。
然而,需明白辛者库内部亦存在差异。首先,让我们探讨辛者库的起源。它源自清朝的八旗体系。在清朝的八旗中,每旗均由牛录构成。随着清朝入关,牛录逐渐汉化,其含义演变为佐领。
佐领,作为八旗制度下的一个管理单位,一般由满洲的部落或某个家族构成。根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规定,每300人便组成了一个佐领。
起初,满洲各部落人口稀少,众多部族或家族人数不足三百,以致无法组建一个完整的佐领。因此,在清太宗皇太极的时代,设立了辛者库。由于众多部族和家族人数不足,他们便被划分为佐领,这些人被纳入辛者库,亦称作半个佐领。后来,这一官职正式被命名为管领,即良妃之父阿布鼐所担任的职务。
在皇太极统治晚期以及顺治年间,随着清朝国力日益昌盛,逐步征服中原,统一全国,战事愈发频仍。于是,诸如朝鲜、明朝的战俘,以及农民起义中被俘者,这些战俘被清朝统治者赋予罪籍地位,他们的子孙亦被视为罪人。随后,他们被编入辛者库,由满洲奴隶进行管理,由此,出身辛者库的人便都被视为罪籍出身。
由此可见,辛者库并非全是罪犯,其中不乏原本是八旗包衣奴才的人。以良妃卫氏之父阿布鼐担任正五品辛者库内管领为例,可见良妃家族在辛者库中享有较高地位,并非出自罪籍,且身处管理层。
事实上确实如此,良妃所属的觉尔察氏家族并非出身卑微,甚至拥有皇室的血脉。依据清朝祖陵清永陵出土的《永陵觉尔察氏谱书》所载,觉尔察氏原本姓爱新觉罗,良妃的先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,即清景祖觉昌安的第五子,名叫爱新觉罗·塔察篇古。换句话说,良妃的先祖是努尔哈赤的叔父塔察篇古。
在明末清初之际,塔察篇古的后人与努尔哈赤发生了冲突,结果努尔哈赤剥夺了他们爱新觉罗的宗籍地位,导致塔察篇古的后人不得不离开爱新觉罗家族,并改姓为觉尔察氏。
皇太极年间,觉尔察氏家族再次向清朝投降。然而,皇太极并未恢复其觉罗身份,反而鉴于他们曾触怒努尔哈赤,将整个家族纳入包衣奴籍。由于觉尔察氏家族人口稀少,未能获得包衣佐领的资格,最终只能被编入辛者库,担任管领之职。
就这一层关系而言,良妃与康熙可算得上是同宗的亲戚,然而,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早已超越了五服的界限,否则,胤禩不可能如此聪慧且好学。
良妃的家族背景非同小可,他们实际上是爱新觉罗氏的远房宗亲。试想,若康熙帝真的将良妃贬为辛者库的卑贱妇人,那岂不是在指责自己的祖先?须知,良妃家族的先祖,正是努尔哈赤的祖父,名唤觉昌安。
在清朝,辛者库并非意味着出身低微。皇帝选拔妃子时,主要在八旗包衣和八旗贵族中挑选,而辛者库也是包衣机构之一,所以并不代表出身卑微。事实上,许多后宫妃嫔都出自辛者库,例如雍正第五子弘昼的母亲裕妃耿氏,以及嘉庆皇帝的母亲孝仪纯皇后魏佳氏,她们家族均来自辛者库。尽管孝仪纯皇后魏氏家族的出身更为低微,甚至曾是明末的汉人战俘,但史书中并未将孝仪纯皇后家族视为微贱。那么,为何史书却特别强调良妃家族的出身微贱呢?
良妃在史书中被贬低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她的儿子胤禩
良妃在清朝历史上是首位出自辛者库的妃级人物,尽管其后出现了不少出身更为低微的妃嫔,她们在史书中并未遭受特别的贬低。实际上,良妃在史书中之所以未被特别贬低,主要还是因为她的儿子胤禩的身份。
史书记载,良妃容貌非凡,美丽程度无人能及。民间传说她身上自带香气,难以洗净。综上所述,良妃在历史上必定是一位极其美丽动人的女子。正因如此,她才得以被康熙帝从辛者库中选中,晋升为妃。
然而,康熙帝对她的外貌颇为倾心,但让她在后宫中得以晋升为妃子的关键,还是在于她生下了几位非常出色的皇子胤禩。
胤禩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勤奋,他心思缜密,待人接物温文尔雅,这让康熙帝对他格外喜爱。良妃容貌美丽,胤禩亦聪慧好学,因此康熙帝在初期对他们母子疼爱有加。胤禩年仅17岁时,便与哥哥雍正一同被封为贝勒。不久后,其母良妃也被康熙帝晋升为良嫔。
以良妃在康熙帝后宫中的晋升之快而论,她实际上享有相当的宠爱;须知,当时即便已诞下皇七子胤祐的成妃戴佳氏,也尚未获得任何封号。
良妃虽仅为嫔位,却享有妃级待遇。康熙年间,后宫名位混乱,除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妹被封为贵妃外,惠妃那拉氏、宜妃郭络罗氏、荣妃马佳氏、德妃乌雅氏四大妃最为显赫。良妃资历不及四大妃,未得晋封。其封号乃康熙临终前为取悦她而册封。生前,良妃仅是嫔位,实则享受妃级待遇。她在后宫中得此优待,全因她貌美及优秀之子胤禩。
胤禩,良妃之子,在清朝历史上享有盛名;他作为康熙晚年众多皇子中争夺皇位的关键人物,曾率领胤禟、胤誐、胤禵等九子,结成“八爷党”,成为雍正继位时最为强劲的对手。
胤禩自幼聪颖过人,才华横溢,深受众人爱戴,一度成为康熙皇帝的宠儿。然而,在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,当太子被废黜之际,胤禩却失去了康熙的青睐。
康熙废除太子之际,次子胤礽遭受废黜,胤礽被废后,长子胤禔自认为有机可乘,于是企图争夺太子之位,然而康熙识破了他的图谋,当众颁布圣旨,明确表示永不会册封胤禔为太子,从而彻底熄灭了胤禔争夺储位的念头。
胤禔并未放弃希望,他坚信即便自己无缘太子之位,仍能助一位与他交好的兄弟登基为太子,届时他亦能延续手中的权力与财富。鉴于胤禩自幼便由胤禔的生母惠妃抚养,成为她的养子,两人关系尤为亲密,胤禔便将目光投向了胤禩。
于是胤禔向康熙进言:胤礽行为不端,失去了众人的支持。术士张明德曾预言,胤禩必将显贵。若要惩处胤礽,无需父皇亲自出手。
此意即表明胤礽品行不端,已失众望,占卜之士张明德曾为胤禩面相,断言其具备帝王之相,故而建议立胤禩为太子,并处决胤礽。若康熙帝心有不忍,胤禔则愿意代为执行此任务。
胤禔此举,拥立胤禩为太子,并意图加害胤礽,此举激怒了康熙。康熙皇帝视胤禔与胤禩为勾结,争夺皇位继承人,因此下令将他们二人拘禁。
康熙后来查明,胤禔不仅意图杀害胤礽,且相士张明德不仅精通武艺,还曾受胤禔之托企图刺杀胤礽。此外,康熙还发现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勾结,企图用邪术诅咒胤礽。康熙因此震怒,下令剥夺胤禔的爵位,并将其终身软禁。尽管最终调查未发现胤禩与胤禔有勾结,康熙仍对胤禩与胤禔合谋陷害胤礽,争夺太子之位心生疑虑。胤禩实际上是被胤禔牵连而受牵连。
此事过后不久,康熙皇帝再次萌生了复立胤礽为太子的念头,然而他并未直接明言,而是开始对群臣进行暗示,赞誉胤礽的优点。随后,他颁下圣旨,要求群臣公开推选太子人选。康熙期望群臣能够领会他的意图,重新推举胤礽为太子。
胤禩深受众人爱戴,以致于在推举太子的过程中,朝中大臣及王公贵族纷纷将胤禩视为太子人选,这让康熙帝深感失望。据《清史稿》所载,康熙帝曾对这一结果表示不满。“允禩未更事,且罹罪,其母亦微贱”,这表明康熙帝认为胤禩年纪尚轻,心智未成熟,再加上之前涉嫌谋害胤礽,以及其母良妃出身低微,这三重原因使他决定不立胤禩为太子。
而《清圣祖实录》则记载为:允禩因罪受到朕的惩罚,身陷囹圄。而他出身低微,其母家地位卑下。如此之人,岂能担当皇太子的重任?再者,允禩已是囹圄中的罪人,其母更是出身寒微,如今你们这些臣子却一致偏袒,保奏允禩为皇太子,不知是何用意。
此意与《清史稿》记载相符,简言之,胤禩曾涉嫌谋害胤礽,而且其母良妃家族地位低下,因此根本不具备成为太子的资格,这一点也表明了康熙帝已明确宣布胤禩丧失了继承皇位的权利。
尽管胤禩失去了康熙的青睐以及皇位继承的资格,但他并未就此气馁。他转而支持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十四弟胤禵争夺皇位,将原本的“八爷党”转变为“十四爷党”继续角逐,然而最终获胜的却是雍正。
雍正登基后,胤禩等一众臣子拒不接受雍正的统治。尽管雍正已成功打压了胤禩的势力,使其无法再有所作为,但胤禩深受人心,其拒不臣服的态度让雍正如坐针毡。因此,在雍正四年(1726年),雍正以四十项罪名定罪胤禩,剥夺了他的爵位,剥夺了他的宗籍,并将其恶名改为“阿其那”,最终将其囚禁并折磨至死。
雍正在处理完胤禩的身后,心中仍觉不快,于是为了彰显自己受命于天,加之他的养母是孝懿仁皇后,雍正便指使心腹大学士张廷玉在编纂《清圣祖实录》的过程中,特意突出了胤禩生母良妃的出身,指出她来自辛者库,属于低微出身。民国时期编纂《清史稿》时,主要参考了《清圣祖实录》的内容,因此在官方史料中对胤禩生母良妃家族的出身进行了贬低。
实际上,康熙并不赞同胤禩通过笼络人心、玩弄手段来争夺储位。然而,康熙是否会在满朝文武大臣面前故意贬低自己的儿子和妻子,这恐怕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。或许康熙会在众人面前表达对胤禩的不满,但他不太可能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公开贬低自己妃子的家族背景。何况,良妃的家族也是爱新觉罗氏的远亲,贬低良妃家族,不就等同于贬低整个爱新觉罗氏吗?
然而,关于当时的历史真相,后人已无法追溯核实;尽管如此,史书上的记载亦不可全然信赖;因为史书往往由胜利者所编纂,而胤禩作为争夺皇位的不幸失败者,他的形象注定成为反面典型,注定要遭受各种贬低。
写在最后
历史上的良妃,尽管她的出身源自辛者库,却并非出身低微的家族。她实际上是爱新觉罗氏的远亲。若谓良妃家族出身低微,那么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地位又该如何定位呢?因此,史书中记载康熙帝称良妃出身微贱,很可能是雍正帝出于对胤禩的厌恶,故意添加的贬低之词。
股票实盘配资,股市配资公司,配资查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